盐城高鹤年居士与近代中国慈善事业 - 第2页 - 鹤鸣公益 - 翱翔网 - Powered by Discuz!

2023-04-24 09:41:58

46F
发表于 15-10-3 17:22:52 只看该作者
翱翔在名山间的一只仙鹤――记近代佛教居士、旅行家、慈善家高鹤年

垢尽

高鹤年(1872~1962),名恒松,号隐尘,又字野人,别号终南侍者、云山道人、云溪道人,近代佛教居士、旅行家、慈善家,同时也是一位作家,着有着名的《名山游访记》,除具有极高的史学和佛学价值外,亦展现出非凡的文学才华,更加动人的是其中跳动的一颗悲悯苍生的菩萨心。

宿有善因

高鹤年祖籍安徽贵池,祖上迁居江苏省兴化县,定居于刘庄。父高正刚、母王氏,都是佛教信士,家道比较殷实。高鹤年从小从父母那里就接受了许多佛教教育,知道敬佛信佛。7岁时,入蒙馆读书,天资颖悟,智慧异常,出口成章,深得塾师喜爱。

同在蒙馆读书的一位同学不幸夭折,这件事情,在高鹤年一颗幼小而敏感的心里,引起很大的震动,深感人生无常,想求解脱之道。于是,他来到离家不远的紫云山寺,日间买饼充饥,夜宿寺中。如此三日,钱囊已空,只好仍旧回家,因为逃课被父亲严厉斥责,但内心仍然有着出世之念,且在以后的日子有增无减。

有一次,高鹤年与家人去游海州云台山,遇见一位高僧。高僧见他对佛教感兴趣,便送他几本佛教书。回来读之,爱不释手,如获至宝,似渴得泉。从此,“知三界无安,犹如火宅,人命危脆,不能偷安,始有忏悔访道朝礼名山之志”。

邻居是个商人,到外地经商,高鹤年便瞒着父母亲,跟随邻居远行到苏州,进入穹窿山中一道观,要求出家为徒。该观道士孙道人修行颇高,见高鹤年年纪那么小,但举止不凡,顿生慈愍之心,暂且留下。有一天,适贵池刘香林居士扫墓至山,问起高鹤年的家世,知是同乡,且是远房亲戚,便将高鹤年带回苏州家中,经常教他一些佛理知识,感触颇深。15岁的高鹤年发心持长斋净口,成为一名佛教居士。

18岁那年,父亲为高鹤年迎娶了智氏夫人。智氏夫人也是个虔诚的佛教徒,与高鹤年志同道合,相互促进学佛之道。他们夫妇可谓“有宿净因缘,无常聚之痴心”,婚后不久,高鹤年在夫人的支持下,得偿夙愿,开始了名山游历、参访的生涯。

名山参访

光绪十六年(1890年)到民国十三年(1924年),高鹤年如云似鹤,飘游于中国大地的名山胜迹。

这35年的行程,高鹤年靠着双脚,跋山涉水,风餐露宿,浪迹天涯。以省言,历经浙、闽、皖、直、鲁、豫、鄂、湘、粤、晋、陕、甘、川,东至东北,南至云南,足迹遍及全国;以名山言,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自然是必访之地。即如浙江天目山、天台山、雁荡山、括苍山、普陀山;安徽的黄山、天柱山、九华山;四川的峨眉山、青城山;陕西的终南山、太白山;山西的五台山;山东的崂山;江西的庐山;湖北的武当山;福建的武夷山;广西的罗浮山;云南的鸡足山……莫不有他的足迹。这些名山,有的还到过两次、三次。

高鹤年在游访名山过程,曾亲近许多高僧大德,亲聆他们的教诲。在南京宝华山,大霖法师授予他“律学戒法”、“性伦敦义”等佛典。在浙江永嘉,受教于谛闲法师,收获甚多。在南京,他投杨仁山居士门下,一面钻研佛学,一面为保存经板和流通经书贡献力量,得到杨居士的器重。他27岁,初次拜访印光大师于普陀山法雨寺,又到镇江会山参谒禅宗尊宿大定禅师,从此于净土、禅宗之理更有所悟。宝华山大霖法师认为高鹤年堪为弘法人材,引他到金山寺受五戒,并与融通上人同住藏经楼阅藏。30岁,高鹤年再到南京杨仁山居士所办经房,昼夜参读,杨仁山认为他“参悟有得,知行不违”。同年与印光法师通函讨论禅学,感书信不能畅谈,即亲赴普陀,和印光大师谈论五昼夜。印光大师示以方便多门,归元无二真理。

1904年,父亲去世,而高鹤年仍然云游在外,无法通知,由智夫人治理丧事。1907年,高鹤年参礼常州天宁寺冶开禅师。1908年,母亲去世,高鹤年将亲朋送来的奠礼,全部捐作重修刘庄紫云山寺之用。1910年在紫云山寺修建藏经阁,设佛学图书馆、念佛堂。1921年,在上海频伽精舍遇陈撄宁,同参佛乘,同年狄楚青办佛经流通处,发行《佛学丛报》,还积极协助月霞法师、。从这时起,高鹤年将其游览名山所记的文字,以《名山游访记》分期载入《佛学丛报》。高鹤年还把从普陀山带回的几篇印光法师的文章,以“常惭”笔名在《佛学丛报》上发表。这时尚没有人知印光之名,后来徐蔚如把这些文稿带到北京,印成小册,名曰《印光法师文钞》,故印光之名不胫而走,闻名于海内外。随后高鹤年又和寄禅法师、李正刚、欧阳渐、谛闲法师、陈介石分别创立佛教会和世界宗教会。1913年高鹤年到宁波亲近圆瑛法师。1914年与恒松法师在五台山建立广济茅蓬下院。1916年,在陕西终南山结茅,息心参究,并在山上再遇虚云禅师,指示用功之道。

高鹤年这行脚天涯的经历,不仅得以亲近高僧大德,也增长了他的见识,特别是亲眼目睹手摩大量的文化遗物、佛门宝藏,如五台山碧山寺之墨迹华严经;涿州云居禅林之石刻藏经;北京雍和宫之古佛;五台之转轮藏及历朝宝器;天台智者大师之宝钵、朝衣;云岗唐刻石佛;应州之大塔;泰山之唐宋碑塔;伊阙之北魏造像;孔庙之汉魏唐宋古碑;关中之王褚圣教序碑;长安之碑林等。

济世利民

作为一名慈善家,高鹤年从小就怀菩萨心,行菩萨道,努力开展济世利民的慈善事业,为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洒下一滴滴甘露。

1896年,高鹤年行脚山西,时值山西旱灾,目睹哀哀黎民,悲愍之心,油然而生,默祷上苍,发愿救济灾民,积极参加赈济工作。

1906年,高鹤年参加了徐海赈济工作。1917年,京津水灾严重,正在终南山参学的高鹤年立即离山,与沪上佛教界人, 土组织佛教慈悲会募集捐款救灾。他还冒着朔风大雪,越过崇山峻岭,奔赴灾区,实地了解情况,将款物送到灾民手中。1919年劝简照南、简玉阶兄弟将南园施舍为道场(即今之觉园)。6月,高鹤年行至九华山,见山中香客颇多,沿途天热,生病者多,而无医院。他写信给上海的同仁,利用东岩下院楼上,办临时医院,施诊送药。严寒写信邀请陆伯和、陈子修二位医友,来山看病。同年,高鹤年还与熊希龄赴湘西赈灾。1921年返回家乡刘庄,筹建十方贞节净土院,将住宅扩建,至1925年竣工。

从1925年开始,年近花甲的高鹤年的人生又掀开了新的一页。他开始了专门赈灾救难的慈善生涯,北至陕甘,南至湖南。1929年,兴化粮食歉收,他与石金声、王虚白至上海募捐赈款。1931年,高鹤年在家乡刘庄、白驹场、安丰、水丰圩等处办粥厂14处,设计救生团,收容妇孺于贞节院。1932年,江淮和里下河发生水灾,高鹤年与赵一褒、石金声等设救命团救灾。1936年,苏北水灾,高鹤年赴灾区察灾救灾。1936年智夫人逝世后,高鹤年将贞节院更名为“净土安养院”、勒石纪事,永为十方清净道场,有“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三业清净、一心忆念、以身率物、用弘佛化”等语。1937年,川、陕、豫、甘等省发生旱灾,高鹤年为上海慈善联合救济会奔走劝募赈款。1938年,高鹤年助粮20石救济江南灾民。1939年,,高鹤年与石金声办理善后事宜,安置灾民,后兴化发生水灾,开办粥厂20余处。1940年,高鹤年办刘庄贫民借贷所。其创办的慈善组织还有“妇孺收容所”、“救命团”、“义赈会”、“贞节院手工业厂”、“农林试验场”等。

在高鹤年的努力下,不计其数的灾民得以安生立命。人们为了纪念他,尊称他为“高老爹”。苏北人民一提到“高老爹”的名字,就会肃然起敬,一些老人见到他的照片就情不自禁地下跪叩头。高鹤年的赈济救灾活动,在国际上也有一定的影响,他曾是国际红十字会发起人之一,1927年还助办国际红十字会。

晚年静修

1944年后,高鹤年的身体每况愈下,日常以养疴静修为主。

高鹤年在苏州穹窿山建大觉茅蓬,并为文记述命名之由,有续终南山建茅之意。1950年,山中汲水困难,高鹤年在蓬后偶得泉苗,即将泉苗凿成五眼泉水,终日水流不竭。书法家吴济时为题“鹤来泉”,高鹤年亲书“水是世间宝、不可一日无”。高鹤年对穹隆山的这个小屋,非常钟爱。他在《名山游访记》第51篇这样写道:“每日二食,身心自在,万虑皆空,虽入深山,而红尘断。此处位居半山之中,背倚高峰,面临太湖,纵目千里,四周松竹,老干参天,无人往来,清静非常。修道之人,因境现心。终日见闻:山色、水色、旷野色、云霞色,见同未见;风声、水声、松涛声、奇鸟声,闻而不闻。有时风送太湖去,时有雨带青山来。”

1953年,82岁高龄的高鹤年应邀参加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大会,当选为理事。1955年,,曾先后受到MZD、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54年,高鹤年在苏州患小中风,移往豹草庵息影潜修。1960年,返家乡刘庄净土安养院。1962年农历腊月下旬,高鹤年患感冒,体气衰颓、虽饮食不进,而神志清明。遗嘱给净土安养院众,其中说:“修持生产不容稍懈,本人身后,切戒浪费,勿效俗人报丧开吊,唯七七日于常课外,兼为念佛回向,以期未往生则往生、已往生则精进。骨灰埋葬穹窿。”农历正月初二日上午六时,高鹤年作吉祥卧往生西方,享年九十一岁,院众依照佛教仪式,行荼毗礼,获得坚固舍利若干。三月将骨灰送往苏州穹窿山入塔,由明开、妙真、归相法师主持仪式。塔后茅蓬,是高鹤年生前所住,改为高老居士纪念堂。

高鹤年居士一生爱国爱教,上求下化,救济众生,鞠躬尽瘁,堪为后代佛教居士学习的榜样。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出处参考:http://www.foyuan.net/article-342767-1.html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翱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