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都成为朗读者吧 - 原创文学 - 翱翔网 - Powered by Discuz!

2023-04-24 09:41:58



  以董卿为制片人的《朗读者》,在央视一套一经播出,即受到亿万观众的喜爱和追捧,我亦然。讫今播出的九期节目,我一期也不曾拉下;若因故未能在周六当晚看到,我事后一定会尽快补看。《朗读者》不仅在网络上、微信上热传和热播,每期的“卷首语”和金句,也都会有人及时整理出来,并通过公众号发布共享,自媒体的影响力无疑籍此得到了大幅提升。更为令人惊叹的是,人们日常碰面或友人相聚,连问候语竟然变成了:“《朗读者”你看了吗?”以我个人的体验,文化类节目,即使是“成语大会”、“诗词大会”,包括最近热播的电视剧《以人民的名义》,也难说盖过了《朗读者》的风头!

  这档节目最让我心仪的,并不是每期节目中出现的名师(学者)名人或名星,也不是朗读内容上的经典、精彩和丰富,而是朗读“门槛”上的不苛求甚至不设限。当然,这里所谓的不设限,不是指参与者的身份,而是指朗读水准或技巧。比如,普通话水平非常一般甚至只会讲方言者,也可以参与到节目中来。在这一点上,我特别敬佩也能够明白制片人董卿和主创团队的初心:让朗读回归本真、本意和本能,倡导凡是有阅读能力的民众,都参与到阅读(朗读)中来,形成一种全民阅读的风尚和氛围。至于作为一门艺术存在的朗读,那是“阳春白雪”,是少数人的事情,和绝大多数公众无关。

  《朗读者》,让我想起上小学、中学的时候,每天清晨弥漫在校园里的那此起彼伏的读书声,真可谓书声朗朗,满园飘香;《朗读者》,也一下子激发起了我的朗读欲:我要朗读! 

  说朗读就朗读。好在手机上有录音功能,电脑上又可以同时配乐,太方便了。我选择的第一篇朗读作品,是微信上的一篇精美散文《安静是来自灵魂的力量》,配乐呢,我选择了古典名曲《高山流水》。对文稿熟悉几遍之后,我就开始录音了。我的第一篇朗读作品录制完成后,分别发给了一些同学、文友以及要好的同事们听。没想到,一下子说就受到了出乎意料的好评。有的夸我音质浑厚、苍劲有力;有的说我声音富有磁性、感情充沛;也有的评价我选择的音乐和内容很搭,增强了作品的感染力;,更有点赞者认可我对作品的理解,认为这个比朗读技巧更为重要。文友中虽有朗读行家指出我部分字词读音不准的问题,但仍有部分知情的老同学赞叹道:“你算得上是响水县第一代播音员了,风采不减当年呢。”这句话,一下子打开了我记忆的闸门……

  说起来,汉字简化以及汉语拼音方案,都是上世纪50年代后期陆续公布和施行的。由于我们50后正处于这个过渡期,所以,是建国后惟一的既认识繁体字又认识简化字且没有学过汉语拼音的一代人。我是在结婚有了第一个孩子后,跟着收音机听了两遍广播讲座,自学的汉语拼音。当时,目的是为了便于辅导孩子学习拼音,事实上,这个目的也真的达到了。在学校和我的共同努力下,我家两个孩子小时候汉语拼音学得都特别棒。我们这代人的普通话大多为“自学成才”,水平参差不齐,但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那代人对朗读的热情,校园里常年不息的朗读声就是最好的例证。正是因了我特别喜欢朗读的缘故,在那批同学中,我的普通话能力就脱颖而出了。,从学生中抽调两名男同学去当播音员,我成为其中之一,在那里工作了三个月。响水县是1966年成立的新县,当时仅有一名专职播音员,女的,叫朱方云;还有一个男的是县印刷厂工人,叫王炳来,时常会来“客串”做播音员。我和另一位男同学来做播音员后,朱方云既是我们的老师,又是我们的搭档,教会了我们很多播音技术和技巧,为我们的普通话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让我们受益终身。这么一说,我倒真算得上是响水县第一代播音员了。高中毕业参了军,战友来自天南海北,都讲方言何以沟通?于是,部队良好的语言环境,为我普通话的进一步提高提供了条件。那时在外面与人交谈,对方已很难通过口音来判断我是哪儿人了,足见当时普通话已达到不错的水准了。

  退伍参加工作后,语言环境变了,与普通话渐渐疏离,朗读亦少了,普通话水平每况愈下是必然的事情。现在,我欲重启朗读模式,普通话怎么才能说得流利、顺畅和标准呢?响中一位高级语文教师,也是一位文友,根据我的音质条件,建议我以史铁生的散文《秋天的思念》,配上大提琴曲《殇》,作为近期练习朗读的范本,我欣然接受了。而我首先面对的难题,就是对发音部位和声调音准的把握。比如,光是发音部位就有双唇音、唇齿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舌面音和舌根音等七大类,然后还得按调值图的要求掌握好阴、阳、上、去四个声调。为此,我采取了两个方法,一是关注了《每天练习普通话》公众号,跟上面的老师学;二是向两个孙子学。两个孙子分别为四年级、一年级,在拼音和普通话上都足以当我的老师。小孙子刘刘一听我叫他老师,向他学习,开心极了,常常不厌其烦地一个字一个音的帮我纠正发音,乐此不疲,边放学途中的时间都不放过。一年级的刘刘识字还不多,便由我朗读让他来帮我纠正发音;四年级的小满能够朗读了,我就让他读给我听,我再来揣摩、纠正。连日来,俩孙子作业完成之后,我们仨便沉浸在朗读之中,享受着真正意义上的天伦之乐了。在两个孙子的辅导下,史铁生这篇800余字的短文,我标注拼音的字词就达80余处之多,足见有质量的朗读并非易事。而我心里明白,我这么做的过程中受益的不仅是我,两个孙子也能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同时,又能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实在是一举多赢的大好事儿啊!

  我注意到,“行有道,达天下”,成了董卿在《朗读者》中的“口头禅”,不仅作为节目的开篇语,期间每次转换朗读者时也如此表达。起初,我一直想当然地以为,这一定是哪位先贤或名人的金句,没引起太大注意。待到写这篇文章时,我才想到问一下“度娘”,了解其出处。一问方知,“行有道,达天下”是这档节目冠名企业北汽集团的一句广告词。在2013年4月23日的上海车展上,当北汽掌门人徐和谊正式宣布北汽的品牌主张是“行有道,达天下”时,台下响起一片热烈的掌声。这意味着北汽至此开始了“高举高打”的自主之路。毫无疑问,“行有道,达天下”作为一种新理念,将引领北汽开启新征程,跃上新高度。

  “行有道,达天下”。这个行,不是行走,而是行事为人的意思,行事正派,自然能天下通达。如何才能“行有道”呢?我的理解是:惟有阅读(朗读)。《朗读者》带给人们的最大启示,应该是也必须是:倡导全民阅读,引领更多的人参与阅读。如果以《朗读者》为契机而开启一代阅读(朗读)新风,功在千秋,功莫大焉。

  董卿每次与朗读者访谈之后都会亲切地对朗读者说:“我们去朗读吧!”现在,我想再加上一句:“让我们都成为朗读者吧!”因为,要想“行有道,达天下”,除了阅读(朗读),我们别无选择!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翱翔网